第516章 会试(上)(2 / 2)

望族风流 梦回故都 1180 字 13天前

原文的内容,是:“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,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。”

但孟子却认为,虽然人性跟水流相似这个观点他接受,但他认为水流不分东西,但分上下,水永远是从高处往低处流,他得出一个结论:“人无有不善,水无有不下。”

在儒家思想中,一直在强调“人性本善”的概念,甚至在三字经中就以“人之初,性本善”为开篇,可以说是对儒家思想的一种总结,但在纪宁看来,这思想也并非是完全正确的。

因为在人性中,很多都是“恶”的,因为在物竞天择的法则中,很多人性都是在争夺生存资源的基础上所形成的,人有贪婪之心和占有之心,在这基础上,会显得对酒色财气有自己的贪欲,这都是自然现象,至于为何一个君子能恪守本份而克制这种贪欲,其实主要还是由社会舆论、道德、法律等等因素来约束,而不是靠所谓的“人本善”来约束。

如果没有这些道德思想的约束,人很可能会进入到古代社会,随心所欲,为了占有生存和繁衍生息的资格,会杀害同伴,把其中的弱者淘汰,弱肉强食的生活环境中,只有最强者才能生存。

纪宁虽然有了如此思想,但他仍旧不能按照自己的思想来作答。

因为儒学思想,尤其是儒家中四部经典中的《孟子》题,如果把“人性本善”这个主旨给否定了,那纪宁基本也不用参加会试了,别人会攻讦他,直到他忍不住这种社会舆论而避世,或者自杀。

这就是一个时代的残酷,看似百家争鸣,但其实还是用舆论框架来约束人的心理。

既然是不合自己观点的,纪宁写起来也就不能随心所欲了,但即便如此,这样一篇题目,对他来说也太过于简单。

论述“人性本善”,其实并不困难,困难的是纪宁要掌握其中是否有隐藏的别的意味的含义。

纪宁要想到的,就是张玉珏出这道题的目的。

如果说张玉珏出《中庸》题是为了彰显“纯孝”这个主题,那张玉珏出《孟子》题,则显得意味难以捉摸。

纪宁在没想明白这件事之前,他没有贸然动笔去写第一道题目,甚至连第二道《中庸》题他也没急着动笔,他先去完成《尚书》的五经题,虽然那边有三道题目,而且每道题目要写四百字左右,但始终那边所考察的内容很浅,让纪宁觉得有自信能很好的完成。

索性一次考试有三天时间,与其在没想明白的时候就动笔,还不如等所有都考虑清楚,再一次完成。

(快要过年了,说一下春节的更新计划:继续保持每天三更,大年初五(2月1日)将爆发一次,最少八更。谢谢大家支持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