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章 杜荷改变大唐的决策(中)(2 / 2)

大唐盗帅 盗帅二代 1748 字 1个月前

“纵者,合众弱以攻一强也;横者,事一强以攻众弱也,策辩之士始于纵横学说,纵横学说而乃我华夏诸子百家之一,纵横司恰当得体,陛下圣明!”谁说名臣不拍马屁,魏征这马屁拍起来不但有文化,而且还特别的香。

李世民得意的尾巴翘到天上去了。

杜荷心底郁闷,这就是差距啊,李世民只不过是起了一个名字就能够得到‘圣明’二字,想法子的自己,怎么就没人称赞了?

李世民接着道:“小杜爱卿在奏章上说开发江南的第二点在于百姓,这个朕理解。人口即是繁华的象征,想要开发江南,扩充江南的人口至关重要,只是关于这点并不容易。”

古人恋家,对于家乡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。

这就跟后世的身份一样,后世人介绍自己先介绍自己的职位,名片后缀,将自己的身份地位写的详详细细,生怕别人不知道,而古人则是重点介绍家乡,他们大多先说自己是哪里哪里的人,然后再来通报自己的姓名。

从这些细节就可以看出,古人对于家乡的重视。

江南人口少,想要扩充人口唯一的方法就是迁途百姓,让百姓背井离乡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处理不好,甚至有激发民变的可能。

杜荷道:“关于这点,臣也有过考虑。觉得强行迁途不可取,但可以利诱,大致方法包含两点:通过减免税收,吸引商人的入住,商人一多,经济必然上升。其次开垦良田,江南水资源极其丰富,未开荒的肥地沃土比比皆是。只要我们将肥地沃土开垦起来,廉价租于百姓,可吸引百姓入住。只要方法把握适度,不愁百姓不受吸引。毕竟对于百姓来说,好的生活比什么都重要。”

魏征微微笑道:“小杜大人此举不但抓住了百姓的心底,还针对我大唐少粮的处境做出了相对的考虑,值得一用。不过此举效果有些缓慢,短期内难有很大的成效,魏某实话实说,小杜大人还望见谅。”

杜荷报以一个微笑,并不生气,其实有此弊端他早已知道,只是一时间想不出更加有效的办法,遂道:“魏相说的,小子也有考虑,只是除此之外,没有想到更好的方法。”

魏征道:“陛下,臣这里有一个方法,应该可以解决此难题。”

李世民也在考虑这人口问题,闻言精神一振忙道:“爱卿快快说来!”

杜荷也支起了耳朵。

魏征笑道:“昔年天下大乱,先有杨广暴政,民不聊生,后有群雄割据,相互攻伐,百姓死伤无数。为求活命,逃生山林中躲避祸乱的比比皆是。尤其是以南方为最,如今天下大定,在山林中存活的百姓有的组成小村庄,有的在贞观年以后,下山回到乡里自顾生活,这类人往往官府都未记录在案,将他们彻查出来,无形中可让江南人口更上一筹。”

杜荷眼中一亮,随即大喜。

魏征说的其实就是黑户,古代的黑户是很幸福的。在后世中人人出行都需要身份证,黑户难以生存。而古代对此没有那么严格,他们可以自由买卖,而且不用缴纳任何的税收。

隋朝就有怎么一项记录,在隋朝立国的时候,人口只有三百五十万户,短短的十数年后,人口就激长到了九百八十万户,几乎翻了三倍。这不是因为隋朝的制度如何如何的高明,也不是当时的人多么多么的能生,而是因为南北朝的动乱,使得黑户遍地。

隋文帝杨坚是一个极其优秀的帝王,对于黑户抓得相当的紧,几乎查清了所有的黑户,使得隋朝人口激增。

唐朝对于黑户却抓得不是那么的紧,关键在于彻查黑户相当的麻烦,当初隋朝因为黑户数量庞大,查起来对于国家的发展有奇效,而唐朝却显得一般了。

不过现在正是需要人口的时候,彻底的查清黑户,确实对于江南的开发拥有奇效。

杜荷暗自赞叹:“魏征不愧是魏征,果然高明。”

李世民也想起了这点,喜道“怎么将这事给忘记了……”他望向户部尚书,当即下令:“以江南为先,彻查我大唐所有黑户,将山中那些依旧躲在山中,不知天下变化的百姓,迁途下山,告诉他们杨广已除,天下太平了。”

户部尚书高声领命。

李世民眼中闪着神秘的色彩,杜荷的奏章每一点,每一条无不出人意料,让人深思,他以决定:为了大唐的未来,奏章上的每一个要点,都要与群臣好好的商讨,研究。

这已经不是在看杜荷能否服众了,而是在研究,拉着满朝的文武来研究杜荷这开发江南的全新思想。

(未完待续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