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5章 无衣妃暄(1 / 2)

大唐 荆柯守 2761 字 13天前

月光如水,幽林小谷

在群山环汇形成的宁静幽谷内,溪水于林木中蜿蜒穿流,溪旁婆婆树木间隐见几间小石屋,若他推断不错,溪水该绕过屋前,流至谷口形成清澈的池潭,再流往谷外去。

谷内枫树参天,密集成林,郁郁葱葱,遮天蔽日,山崖峻峭,石秀泉清,能避世隐居于此,人生尚有何求?

池中大石从水底冒起,或如磨盆,或似方桌,清泉石上过,小鱼结伴游,充满自由写意,不染尘俗的意味。

一道箫音,在风中缓缓起伏,空灵通透的清音,似是娓娓描述某一心灵深处无尽的美丽空间,无悲无喜,偏又能触动听者的感情。

杨宣凝默然而听,整个人的精气神平静如海,又与万化而合。

只有站在人道人皇的颠峰,才能领略除人道之外,天地的无限广阔与奥妙所在。

坐拥亿万众生,天下命运翻掌之间,美人如玉,尽取尽享,权力无边,荣耀无限,真正是会当领绝顶,一览众生小。

今日,那属人的,我都尽有。

自身圆满而足,再站在这个高度,睁开眼睛,望向世界,刹那之间,天地玄黄,人道化生,尽在眸中,帝道奥妙,徐徐展开,这也是天人合一。

就一瞬间,他明白,自己已经证明了自己的存在。

宗师之前,自己受制于肉体和力量,不能超越,宗师之后,人力已尽,破除限制,自己潜在心中花朵徐徐开放,那是连石之轩也难以理解的力量,那是无限永恒的花园。

流水淙淙,沿溪而行,绕过清池,踏着满枫叶的碎石小径,心神安宁沉静,每跨前一步,似乎都更染上这里的风情。

林路弯弯曲曲,突地豁然开出,一个无比优美的身形映入眼帘。

箫音突地而停。

就在屋前,溪水旁一方盘石上,一个女子双足浸在水内,取下长箫。

“师妃暄,你来迟了。”杨宣凝毫不惊疑的说着。

这个女子,缓缓抬起俏脸,朝他瞧来。

杨宣凝心中顿时惊叹,俏脸所转,沐浴在温柔的月色里。

见惯美人,亦不由狂涌起惊艳的感觉。

虽在书上,看见洛阳小桥的描写,但是此时,才真正感觉到洛神现身水畔的意境。

长发被玉簪简单束住,只有一小绰青丝轻掠风中,一袭衣裙,不加任何点缀,纤细可折的腰身上,束着简单的腰带,纤细美妙的曲线浑然一体,风吹过,微微而露。

但是,她的眸中,流淌着对生命的热恋,和对永恒的追求。

周围,一种神秘不可测的安宁,使一切都如此纯粹,就好比来到了永恒的净土。

杨宣凝至此方体会到师妃暄,或者说,慈航静斋的惊人的造诣和研究。

极于美,极于情,极于禅。

女体极于美,感情极于真,意境至于寂。

三位一体,如此,才能接近完美。

就在杨宣凝心弦震动时,师妃暄以她不含一丝杂质的甜美声线柔声道:“妃暄实在不愿于这种情况下和陛下相见,只是时世奈何?”

此时,只有流水流过她的双足,沿上而看,似乎可以看见裙衣下掩映的大腿,小腹与腰部惹人遐思。

杨宣凝却淡然的说着:“朕岂是喜操干戈的人,只因天下一统的契机已现,万民苦难将过,故才诚惶诚恐,不敢粗心大意,怕有负群臣万民,与上天之命。”

又笑的说:“听闻妃暄化名秦川,不知现在八百里秦川,又有何用?”

这句话,本是她说的,但是现在,完全可以回给她,这句反问,更是直破人心,直接说明了,你当年选皇帝时,化名秦川,就已经有所定数,这明显是属意得关中的李阀,其心如此,还谈得上其它吗?

师妃暄默然,美眸异采涟涟,却还是以平静的语调淡淡道:“陛下现已登基,不知为君之道如何?”

杨宣凝同样淡然说着:“为君之道,天地人。”

“何为天地人?”

“天者,天命,应运,时势,地者,地理,城池,龙脉,人者,得人心者得天下。”

“何以得人心?”

“如得天地,得人心者,下者小恩而法道,中者小恩而安道,上者大恩而权道。至于选贤任能,已在其次。”

“何为法道,安道,权道?”

“人心如铁,官法如铁,小恩大法,治民之要。”

“世所安宁,在于中者,小恩而安,治士之要。”

“上者寡恩,在于自有,唯治于权,治上之要。”

也就是说,小民施于小恩足够了,要以法律罗网处置,这是受法的主要阶级,士子阶级,小恩也足够了,但是要给他一个安定的产业基础和言论基础,而上位者,本来自有产业,自有根基,皇帝施恩,根本就是锦上添花,治理他们,唯权道。

师妃暄沉声道:“大乱之后,如何实现大治?”

杨宣凝微微一笑:“杨广之基,已可大治,且乱后易教,唯在许之自化就可,朕取道德清静二字,以得修养,又取大禹治水,也取疏导二字,以引国运。”

师妃暄听得默然不语,又沉声说着:“昔日文帝杨坚登基,不也是推行德政,谁料两世而亡,天意难测,陛下对此又有何看法?”

杨宣凝默想片刻,说着:“因为隋帝得国不正,没有能力大举杀戮。”

师妃暄平静的说着:“还请陛下仔细说来。”

“隋帝如嫁接,苗虽新苗,骨干树根仍是老旧,如此,皇帝虽新,国家还旧,无法拥有新血,旧病还在,所以二世而亡,古往今来成大事者,能延国运者,无不是新苗新枝,凡挡着帝座的障碍物,一律均被清除,妃暄你也不例外。”杨宣凝淡然说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