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10章 (2)(2 / 2)

汉鼎 南海十四郎 1743 字 1个月前

他走了以后,鹰扬军参谋团队,就连夜研究一些迫在眉睫的事情。

刘鼎的身体虽然不好,可是现在是关键时候,他必须硬撑着,做出最后的决定。

鹰扬军现在最迫切的事情,就是让朝廷运作起来。准确来说,是让除了皇帝之外的朝廷文武大臣,都运作起来,把鹰扬军的意志,用朝廷的名义发出,从而达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效果。这就意味着,朝廷的官职,必须立刻完善,相当数量的人员调整,势在必行。

唐沿隋制,中书省、门下省、尚书省同样是国家最高的政务机构,分别负责决策、审议和执行国家的政务,同时把原尚书省诸曹正式确定为吏部、户部、礼部、兵部、刑部、工部六部。六部下有司,部的首长称尚书,副首长称侍郎,各司正、副负责人称郎中、员外郎。此后各省的名称,还有官职的称呼变化多端,但是基本的架构并没有改变。

中书省与门下省同秉军国政要,中书省掌制令决策,门下省掌封驳审议。凡军国要政,皆由中书省预先定策,并草为诏敕,交门下省审议复奏,然后付尚书省颁发执行。在中唐之前,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,才是最大的,它们是国策的设计者。但是,黄巢起义之后,这一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。

黄巢起义以后,由于朝廷屡次出逃,大量官员半路被抓或者被杀,下落不明的也不在少数,大量的机密文件,甚至是前朝皇帝的灵牌,都损失殆尽,导致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功能,几乎荒废,基本上被六部直接取代。事实上,由于朝廷控制区域越来越小,地方诸侯根本不听朝廷的,所以,的确没有什么军机大事需要研究,中书省和门下省存不存在,也没有什么要紧了。

当然,检校中书令、检校左仆射、检校右仆射、检校侍中之类的官职,还是很多的,例如李克用就是检校中书令,朱温乃是检校侍中,陈敬暄乃是检校右仆射,张淮深是检校左仆射。只是,在官职的面前,加上检校二字,说明这个官职是虚衔,不能真正的行驶权力。

现在,鹰扬军要重新建立中书、门下两省,这将涉及到非常庞大的人事安排。首先,中书令、中书侍郎、侍中、门下侍郎等人选,就不容易确定。这些人必须来自鹰扬军,才能保证鹰扬军的利益,不会受到侵害。但是,鹰扬军如果全部使用自己的人,必然导致天下群雄的反击,极有可能变成董卓。鹰扬军要学曹操,不能学董卓。

当然,万事开头难。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,任何事情都是先易后难。鹰扬军现在要做的第一件事情,就是调整六部尚书。六部尚书才是真正执行政令的机构,在没有中书令和侍中的情况下,六部尚书就是真正的长官,有大事,各部尚书商量着办,也不是不可以的。尤其是在现在这个过渡阶段,六部尚书的地位越发突出。

崔沆的户部尚书职务,明显是不合格的,他连诏令都草拟不好,更不要说执掌户部了。礼部尚书孔纬,工部尚书杜让能,都是朝廷临时任命的,好像抓壮丁一样,抓来使用,到底有没有足够的才华胜任这个职位,还完全是未知数。现在朝廷六部当中,最称职的,恐怕只有刑部尚书孙揆了,偏偏他是和鹰扬军的矛盾最深的。

鹰扬军早有预谋,全部使用鹰扬军的人员,例如崔碣、王承颜、窦浣、刘崇龟、刘崇鲁、欧淡圭、徐云虔、卢观影等人来取代这些尚书,只是,这个调整需要一个过程,不能操之过急,否则会引起天下诸侯的围攻,万一搞成董卓那样,刘鼎麾下又没有吕布那样的牛人,就麻烦了。况且,就算有吕布在,最后董太师还是一样要撤出洛阳。前车之鉴,不可不虑。

因此,刘鼎决定,首先挑选合适人员出任吏部尚书。

天下六部,吏部居首。吏部掌管天下人事,乃是六部的基础,六部的权力核心所在。掌握了吏部尚书,就等于基本上掌握了六部。一番简单的争论以后,艾飞雨缓缓的说道:“我觉得崔胤可以出任吏部尚书。”

李怡禾和朱有泪也赞成这样的意见,于是刘鼎也无异议,崔胤的吏部尚书提议就此变成决议。

崔胤年纪轻轻,无甚才华,之前也没有什么功绩,出任吏部尚书,根本无法镇住其他的尚书,只有仅仅的依靠鹰扬军行事,才能开展工作。换句话来说,他必须对鹰扬军惟命是从。这一点,正是鹰扬军最需要的。当然,为了确保不出现意外,吏部还需要进行一点小小的调整。

吏部掌文选、勋封、考课之政,下统吏部、司封、司勋、考功四司。崔胤出任吏部尚书以后,下面四司的人选,全部由鹰扬军的官员担任,确保可以将整个吏部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。刘鼎最后拍板决定,由老奸巨猾的裴易靖出任吏部侍郎,在崔胤不能发挥作用的情况下,他就是吏部真正的执掌者。

由于需要确定的事情实在太多,不断的有人进来请示汇报,刘鼎只好拖着受凉的身体,一一做出最后的决策。到凌晨的时候,刘鼎终于病倒了,但是大兴善寺的灯光,始终都没有熄灭。事实上,大明宫贞观殿的灯光,同样亮了一个晚上。

这一夜,长安无人入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