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90章 (1)(1 / 2)

汉鼎 南海十四郎 1960 字 1个月前

第390章(1)

刘鼎等人回到润州的时候,已经是下午时分。

裴雨晴和沈若依正在忙碌着,却不是忙碌本职工作,而是有关印刷经文的事情。

原来,她们正在监督工匠在木板上刻字,以印刷成书。木板上面刻印的都是经文,还有佛像的图案。镇海地区每年都要往日本、新罗等地销售大量的佛教经文,这已经成为海上贸易的重要内容。经文占地面积小,重量轻,货船上可以装载很多。其时佛教正在日本达到全盛状态,日本各地的和尚很有钱,中原运输过去的经文,在当地非常畅销。

另外,由于中原战乱,大城市受到严重破坏,相当数量的书籍都毁于战火,很多有价值的书籍,只有日本才有保存。当时的日本遣唐使,每次回国的时候,都要带回大量的书籍,无意中保留了部分珍贵的孤本。中原地区商人如果发现有日本存在的孤本,她们也会用各种方法“借”回来,然后重新印刷成书,以留后世。

这年代的印书技术,还局限在雕版印刷,就是将一个个的字都在木板上刻印出来,然后印刷成书。印刷工场里面堆放着大量刚刚雕好的模板。而那些雕错的模板,更改后没有用的模板,都零散的丢弃在角落里面,它们的命运,要么是被当做垃圾扔掉,要么就是被当做柴火烧掉,总之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了。

由于雕版刻印速度很慢,因此每一本书都需要大量的工匠通力协作,好像《金刚经》这类的经书,至少需要上百个工匠,花费一年甚至数年的时间,才能将全部的雕版刻印完成。由于费用高,一般的经史子集是不会轻易开版的,刻印的最多的,还是各种各样的经文。由于工作量实在太大,不少的书籍根本无法印刷,因此对于书籍的推广,产生了很大的阻碍作用。

刘鼎忽然想起,曾经有个活字印刷,应该还没有推广开来。当初刘鼎听顺治小和尚提到赵匡胤这个名字,觉得很熟悉,只是当时一下子没有反应过来,后来蓦然想起,老天,这不是大宋国的开国皇帝吗?于是,有关宋朝的记忆,也就渐渐的浮出了水面,其中就包括这个活字印刷。

当然,有关活字印刷的具体技术,他是不知道的。不过没有关系,只要他提出这个建议,明确表示这样东西的确是存在的,然后再用重金赏赐,一定会有人将其发明出来并完善起来的。水泥就是最好的例子,原本觉得不太可能出现的东西,经过几年的摸索,现在还不是已经鼓捣出来初步的样品了吗?这个活字印刷想必不会比水泥的技术含量更高吧?

打定主意,刘鼎就走到工匠们的中间,启发性的说道:“你们为什么不将一个个字做成活的呢?“

沈若依诧异的说道:“什么活的?”

刘鼎慢慢的解释:“就是每个字都是可以装上去,又可以取下来的。这样所有的雕版都可以自由组合。每个字还可以重复利用,不需要重新刻印。如果发现错误,也不需要整个雕版重新刻印,只需要更换其中错误部分的字体即可。”

沈若依和裴雨晴都显得很疑惑,却又隐约意识到了什么。那些正在埋头工作的工匠,也好奇的放下手上的刻刀,仔细的听刘鼎的讲述。有些脑子转的比较快的工匠,已经在猜测刘鼎到底试图描述什么,眼睛里面闪动着聪慧的目光。刘鼎轻轻的几句话,就在他们眼前打开了一扇从来没有打开过的大门。

刘鼎让令狐翼拿来一堆小石头,又拿来一个方形的豆腐格,将石头放在豆腐格里面,慢慢的说道:“我们可以将这个豆腐格看做是雕版,这些石头就是一个个的字。按照你们现在的做法,每个雕版都是独立的,是不可替代的,上面的每个字都是固定的。如果要更改一个字,你们得重新做模板,其余的字也就全部浪费了。但是我不用,我的所有字体都是活动的,如果发现有错误,我将错误的字体拿起来,换成正确的字,就可以了。”

在解释的时候,刘鼎将石头一个个的拿起来,变幻成不同的图案:“其实,更进一步,我们可以将所有的字体都预先雕出来,在需要的时候,将它们按照经文的顺序排列起来就是了。汉字其实只有几千个,你们只需要准备几千个汉字的样板即可。我想,你们应该发现了,在经文的里面,总是有些字是用得非常多的,有的字却用的很少。因此,我们不妨将常用的字多刻印几十个,甚至是几百个备用,至于生僻的字,只刻印一部分就可以了。每个工匠只负责刻印几个相似的字,熟能生巧,我想你们的速度应该会快很多的。”

几个年老的工匠明显陷入了沉思,有人已经捕捉到刘鼎的意思,眼前微微一亮。他们都是最富有经验的工匠,刘鼎只要提出这个建议,他们马上就意识到了其中的可行性。虽然字体的材料还不能确定,可是其中的意思,他们基本上都明白了。

刘鼎知道这些工匠已经有些人明白,于是不再言语,转头向着沈若依说道:“明白我的意思吗?”

沈若依还是摇摇头,露出娇俏的微笑。

裴雨晴若有所思的说道:“我倒是有点明白了,只是这活字也是刻出来的么?”

刘鼎仔细的想了想,不太肯定的说道:“好像不是刻出来的,是用泥捏出来的,然后烧制而成的,至于具体怎么个捏法,怎么个烧制法,我也不清楚。但是没有关系,你让这些工匠们仔细研究研究,他们自己会解决这个问题的。当然,想要快点的话,也可以找几个陶瓷工匠来帮忙参考一下。三个臭皮匠,胜过诸葛亮,他们总会想出办法来的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