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85章 (4)(2 / 2)

汉鼎 南海十四郎 1496 字 1个月前

一行人从太湖启程,迅速赶往庐江。刘鼎在舒州放下了林家三姐妹和苏幼惜,和她们道别,然后就快马加鞭的杀到了庐江。路上,有更确切的情报传来,将这件看起来匪夷所思的事情,层层的抽丝剥茧,一点一点的显示出它的前因后果。

淮西军不得不撤出庐江,其实也是痛苦的选择,也是无奈的选择。

卢瑭其实是最不愿意撤退的,他毕竟是庐江的老大,手下还有将近两万的淮西军。尽管鹰扬军四处围追堵截,他的小日子过得还可以,尤其是秦宗权走了以后,日子过的更加的舒坦。可是,鹰扬军现在的态势,迫使卢瑭不得不慎重的考虑撤离庐江。鹰扬军进逼到庐州附近以后,事实上已经对庐江构成了三面包围的态势,来自桐城、糁潭、巢湖等三个方向的鹰扬军,随时都可能对庐江发起总攻。桐城和糁潭的鹰扬军还好,潜伏在巢湖上的鹰扬军才是最致命的,他们随时都可以直接进攻舒城,彻底的切断庐江淮西军的退路。正是考虑到这一点,张佶和刘建锋都极力主张撤退,尽早脱离庐江这个死地。

“撤比不撤好,早撤比晚撤好!”这是两人一致的观点。

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,面对张、刘两人的强烈要求,卢瑭不得不同意撤退,他在庐江喊了无数次要和庐江共存亡之类的口号,尽管他的脸皮要比庐江的城墙还厚,可是,他的确需要一个下台阶。刚好,来自寿州辛如明的命令,解了卢瑭的困境。原来,辛如明担心寿州的兵力不足,要求卢瑭率军全部返回寿州,协助防守安丰塘附近区域。

于是,卢瑭马上下达了撤退的命令。因为淮西军非常担心庐州也落入鹰扬军的手中,撤退到舒城都是不安全的,只有马上撤退到盛唐,才可以稍微喘息喘息。从地图上看,庐州和盛唐县基本处于一条直线上,背后再也没有鹰扬军的势力存在,淮西军才稍稍的放下心来。盛唐县的淮西军指挥官,不是别人,正是蓝衣侯,他坚决表示,自己将和鹰扬军死战到底。

而卢瑭、张佶、刘建锋等人,都全部撤退到了安丰塘的附近,才放慢了后撤的步伐,最后,大部分的兵力都进入了寿州,归属辛如明的直接指挥。很显然,淮西军是要集中兵力,在寿州和鹰扬军进行决战了。考虑到淮西军现在正在集中兵力,对付许州的鹿晏弘,这样的兵力调动也算是在情理之中。同时,鹰扬军也必须承认,在撤退之前,淮西军的情报保密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。

艾飞雨沉思着说道:“这个辛如明,还是有点本事的,规规矩矩,见好就收。”

一般人都觉得循规蹈矩的将领比较好对付,见好就收的意义也不是这样解释的。但是有时候也未必,尤其是防守方是这样的将领,一切都按照标准方案执行,只要不出现打得偏差,进攻方很难找到切入的契机。事实上也是如此,淮西军撤退到盛唐县,鹰扬军的所有地理上的优势,就全部抵消了,如果鹰扬军继续进攻,自己反而是孤军深入了。对于辛如明来说,的确是见好就收,不要庐江这座累赘了,从而减少了被鹰扬军各个击破的机会。

寿州是一座易守难攻的城市,当初清淮军在这里驻扎了二十年,修建了大量的坚固堡垒,尽管后来淮西军攻占了这里,这些坚固堡垒却没有被拆掉,相反的,从现在开始,辛如明将会拼命的加固寿州的防御。鹰扬军要进攻寿州,必须动用全部的兵力,绝对不可能还有力气兼顾其他的战线。进攻寿州还有个要命的问题,就是强大的鹰扬军水军,根本无法提供援助。寿州附近的淝水、颖水,都是从北而来,而南方的安丰塘,和巢湖也不连接,换句话来说,鹰扬军最大的长处,暂时是无法派上用场的。

进攻寿州,不单单是进攻这座城市,还要考虑到整个淮西军做出的反应,如果说桐城只是秦宗权的面子问题,那么寿州同样是他的生存问题,北方危急的时候,秦宗权可以舍弃桐城而去,但是无论北方多么的危急,淮西军都绝对不会放弃寿州。放弃了寿州,就等于是少女张开了大腿,只能任人宰割了。

就目前的形势来说,鹰扬军还没有足够的兵力围攻寿州,相信在未来不断的一段时间内,如果没有大的形势变化,鹰扬军都没有进攻寿州的能力。承认这一点是很痛苦的事情,可是作为一个现实而精明的节度使,刘鼎必须承认这一点。不过,无论如何,淮西军撤出庐江,对于鹰扬军来说,都是一个巨大的胜利。

从地理上来说,鹰扬军的统治区域,多了庐江和舒城两个县,有了更多的土地和资源,可以安排更多的人口。来自寿州或者是庐州的难民,可以在这两县就地安置。从面积和人口来讲,这两个县兴许不是非常有特色的,可是总要比蕲黄二州的各个县都好上一些。拿下了这两个县,鹰扬军进退的余地就多了很多,可以向北,可以向东,制定出击战略的选择多了数倍。

从政治上来讲,拿下这两个县,等于是控制了寿州的南部,随时都保持着对寿州的压力。对于盘踞庐州的保信军残部来说,鹰扬军拿下庐江和舒城,同样是个不好的消息,只要鹰扬军拿下了盛唐县,威逼寿州,庐州同样处于鹰扬军三面的围攻之下,除非淮南军开进庐州,否则庐州这个果实,就只有乖乖的落在鹰扬军的手中了。按照李怡禾的说法,保信军在淮南军和鹰扬军的打压下,作为一个独立势力存在的时间,应该没有多长了,保信军这个名号,即将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面。

从军事上来讲,迫使淮西军撤离庐江,本身就是个巨大的胜利,淮西军在庐江起码经营了两年多的时间,最终不得不悄悄的撤退,这乃是变相的屈服,是变相的向鹰扬军认输。鹰扬军的士气,进一步的提高,而淮西军的士气,则进一步下跌。不仅仅是在南方,恐怕在整个淮西军部队里面,都将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。这种影响,极有可能加速淮西军的灭亡。